蓝领的技能有多值钱? |
发布时间:2022-05-10 14:16:29 浏览次数:1422 |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的趋势增强,企业对于技能蓝领的需求激增。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蓝领和白领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月薪3500元招得到大学生,却招不到蓝领工人” “送快递的比收快递的赚得多”……这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却在真实发生。
薪酬在一定程度上会体现出供需关系,蓝领“招工难”与白领“就业难”共存背后,折射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当高达几千万人之巨的技能蓝领缺口,成为困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当灵活就业人口突破2亿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比近三成……这意味着政府、企业、个人,都正面临着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挑战,当然也有新机遇。
技能蓝领越来越稀缺 工厂里工作年限在5~8年的运维工人,年薪可高达30~50万元。涉及到精密设备的操作工人,市场上本来就很少,难招的同时,培养一名熟练技工的费用也很高,一旦流失,对于企业的损失更大——招工难带给企业的涨薪压力,只能在紧缺的供给中“抢”人。
稀缺向来是相对的,供需关系的不平衡以及供需之间的不匹配是根本原因。招工难促使制造业加大了“机器换人”的速度和规模,而随着制造业“机器换人”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维护和运作这些机器的技能蓝领的需求则显著激增。
蓝领要懂“国际话” 以刘东章为例
1993年,刚走出校园的刘东章来到海洋钻井公司工作。他在学校学的是国产190柴油机,钻井平台上是美国CAT柴油机,两者很大差别,技术资料也大多是英文的。为了看懂这些资料,他自学英语,3年时间学习手稿一叠又一叠,随身听也用坏了好几个。
刘东章很快掌握了进口柴油机的使用与维护要领,针对柴油机原先冷却方式的缺点,他设计出了一套海水冷却方案,保障了柴油机的可靠冷却,减少了噪音污染,降低了能源消耗。后来,他先后完成柴油机进气道关闭装置设计、海水淡化装置技术改进、挠性落鱼打捞工具等设计发明与技术改造121项,提出并解决现场装备技术难题6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6项,山东省职工创新成功3项,累计增效7000多万元,逐步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
蓝领要有“硬核”底气 2011年,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设备操作管理技术,让刘东章随胜利十号平台远赴波斯湾打井的计划。他从司机长岗位走上了机械工程师、操船工程师岗位。
有一次,正在施工的平台顶驱突发故障,刘东章反复研究说明书,上网查阅资料,咨询国内专家同行,设计加工了顶驱电机齿轮拆卸工具,解决了现场的生产难题。平台主机燃油漏入油底壳,他10分钟就找到故障点;设计柴油发电机组弹性联轴器拆卸装置,实现5分钟完成拆除;进口铁钻工旋扣器故障,他将其国产化改造后恢复正常使用;他还优化改进柴油机国产滤芯替代进口,使得滤芯更换周期由168小时延长到2160小时……波斯湾打井的7年时间,除了船检要求的设备外,全部实现了海外自修,保障了平台全额日费获取。
期间,他与英国、阿联酋、委内瑞拉和亚美尼亚四国5位船长紧密配合,安全顺利完成了18次平台拖航移位作业,接送来往船舶、直升机3000余次,外方人员5000余人次,指挥吊装货物数万吨,提出了平台在波斯湾水下特检代替坞检方案并实施,节省成本1500余万元。
刘东章扎根蓝领29年,他认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新实践,将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应用于行业领域,才能更好地提高蓝领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新蓝领”崛起,制造业蓝领分化 根据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而今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465亿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还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2亿,在全国就业总人口中占比超过26.8%。
虽然对于蓝领(指体力劳动者)人数并没有官方数据,但企鹅智库、中智咨询等专门发布过中国蓝领群体研究报告的机构普遍使用的数据是:中国的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其中服务业蓝领约占1.2亿,制造业蓝领约占1亿,建筑业蓝领近8000万,而白领人群规模只有蓝领的一半,在2亿左右。
由此可见,蓝领群体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过去蓝领群体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不同,大量的蓝领群体正在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流动。这部分蓝领,以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灵活就业、新业态的蓝领一起被称为“新蓝领”,他们也从事体力劳动,但和典型蓝领(制造业产业工人)有很大区别,数量较多也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有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
一方面是蓝领的社会吸引力低于白领,导致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蓝领群体内部大量流向第三产业,因此,制造业的“用工荒”问题开始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技能型蓝领工人。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蓝领“越做越值钱”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82783元,而从2009年至2020年,制造业人均工资上涨2.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9%,略低于全体就业人员的平均增速。而在19个重点行业中,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排行第14位。
中智《调研》显示,2022年普通蓝领(普工)年薪在8万左右,市场高位水平在9-11万之间;技能蓝领(技工)年薪在10万以上,市场高位水平在12-15万之间。一些技能要求高的例如高科技制造(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材料)或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汽车零部件)高技能蓝领年薪甚至高达15-20万。另外,2022年超六成企业对蓝领人员有明确的调薪计划,调薪率平均在6%-7%之间,一线蓝领的差异化调薪趋势明显,部分企业针对关键绩优的蓝领技能人员调薪率在10%-15%之间,少数企业甚至高达20%。
专门研发智能装备、为企业提供自动化方案的中科院自动化所苏州研究院院长彭思龙对第一财经表示,技术蓝领和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相比,工作强度低不少。而且这并非吃青春饭的工作,不仅可以做到很大年龄,而且往往是“越做越值钱”,年纪大了更值钱。
高薪的背后,技术是蓝领的底气和价值,蓝领的紧缺度随着技能要求的升高而升高。要成为能够吸引年轻人和更多人才的“好工作”,制造业仍需努力。
同时,给出尽可能好的待遇和福利,对政府和企业来说也是在“抢”人中的必然选择。
劳动光荣 曾几何时,“劳动者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也外化于相关制度、内化于人们的行为中。爱岗敬业的掏粪工时传祥、售货员张秉贵、铁人王进喜、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是众人瞩目、景仰、学习的榜样。那时工厂的八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足以证明“劳动光荣”绝非虚言,他们都是蓝领,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